眾議苑 microSD□陳嘉俊(拜客廣州總幹事)
  公共單車推行四年,政府投入數以千萬計,雖有外接式硬碟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各種問題。
  BRT沿線的紅色公共單車,在上下班高峰都保持十分高的使用率,赫然成為了周邊居民解決公交地鐵接駁的最佳選擇。但由於使用者多,損壞比較嚴重。而跟地鐵合作的黃色單車在市政道路上走得比較少,市民多數會到綠道周邊驛站借用。大學城的紅色新竹買屋單車由於站點設置和後勤維護,現在已基本處於停頓狀態。至於三家公共單車聯網同借通還,本人從2011年開始呼籲,至今還沒有落實。以上種種尷尬局面,過去幾年媒體多次報道,可惜沒有看到切實改變。
  回顧思考廣州公共單車的發展歷程,會發現公共單車的出現,其實更多是行政手段的驅動。與其說公共單車是民生工程,還不如說是形象工程。其實,運營公共單車,除了整個公共住商情趣用品單車系統設計的問題之外,還需要考慮很多問題。
  例如,在一些西歐的國家,騎車是需要專門學習和考試的(有點像考駕照)。禮讓行人和安全地騎行,都是當地人從小就養成的習慣。反觀廣州的騎行者,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不在少數,甚至可以說是不懂得如何安全騎行———以為騎上自行車不倒下就是懂得騎車,其實大錯特錯。在廣州,只要你有卡就能租上公共單車,這無形中潛藏了不少馬路殺手。而這些馬路殺手的存在又會讓人對公共單車的印象大打折扣。又例如,道路環境。在廣州市microSD區要想找一條超過500米的連貫而安全的自行車道,估計都很難。自行車道基本成為機動車的緩衝區或臨時停車位,又或者會劃分在人行道上。由於自行車道獨立性和安全性不夠,更沒有串聯成網狀,肯定會難倒很多不太懂路的而又想臨時租個公共單車代步的普通市民。
  還有就是跟其他交通系統、實施結合的問題。公共單車的站點能不能分佈在圖書館、體育場、商場、寫字樓呢?僅僅分佈在BRT和地鐵出入口,似乎跟市民的出行需求不完全符合。
  話到最後,如果大家都不習慣騎車,甚至歧視騎車,那公共單車的設施再好再完善,都始終是擺設。在沒有成熟的市場和周邊配套下,一味投入只會適得其反。當我們談論公共單車的時候,要先解決的可能並不是公共單車系統本身的問題。  (原標題:公共單車困境:行政驅動下的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y89wyvx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